招投标领域的贪腐如同附着在市场肌体上的毒瘤,不仅扰乱资源配置更侵蚀公共信任。如今纪检监察机关正以雷霆之势亮剑,坚决斩断这根缠绕多年的贪腐链条。
在河南,纪检监察机关联合多部门对工程项目招投标开展专项整治。某市住建局原副局长张某在市政道路改造项目中泄露标底、操控评标,助关联企业中标,涉案金额超3000万元。专案组循线深挖,揪出23人腐败团伙(含5名处级干部)涉案企业被拉黑,有力清除招投标领域腐败隐患。
这种“揪出一个、带出一串”的查处模式并非个例。山东某地纪检监察机关在核查水利工程投诉时,发现投标文件存在异常雷同。顺着这条线索深查,竟牵出评委与代理机构勾结的窝案——评委提前拿到倾向性评分标准,代理机构则通过暗箱操作筛选入围企业,形成“投标-评标-中标”的腐败闭环。最终12名涉案人员被依法严惩,相关制度漏洞也被及时封堵。
为筑牢防贪堤坝,各地纪检监察机关纷纷拿出实招。浙江推阳光评系统,评委名单开标前半小时随机生成,评分过程全程留痕;广东建立招投标大数据监测中心,对围标串标、异常报价等行为自动预警,去年已精准识别问题项目47个。
更关键的是,纪检监察机关注重查案促改。针对查处的典型案例,他们会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,推动相关部门完善制度。比如某省在查处系列案件后,出台《招投标评委管理办法》,将评委违规记录与职业资格挂钩,有效遏制了人情分乱象。
招投标的清明,关乎市场公平与民生福祉。纪检监察机关的持续亮剑,正在斩断贪腐链条,让每一分公共资金都用在明处,让招投标真正回归阳光透明的本质。
招投标必备《tocheck单机版标书查重软件》-围串标风险点智能检测与识别,提供多维围串标风险评估模型。服务于招标代理企业、审计局、央企、智慧招采平台等超过1000家企业及普通用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