招标文件中的排他性条款,本质是通过设置不合理限制排除潜在投标人,违背招投标公平竞争原则,不仅损害投标方合法权益,更可能导致项目质量缩水、财政资金浪费。精准识别并妥善应对此类条款,是投标方参与竞争的关键环节。
识别排他性条款需聚焦关键环节。在资质要求层面,若条款指定某一品牌、型号的设备或技术标准,而非采用相当于、不低于等开放性表述,大概率具有排他性;在业绩门槛上,若限定与招标项目无关的特定行业业绩,或设置远超项目规模的业绩要求,实则为特定投标人量身定制;在技术参数中,若将非核心功能作为硬性指标,且仅有少数供应商能满足,也可能暗藏排他意图。此外,模糊表述、不合理加分项等,也可能成为隐性排他手段。
应对排他性条款需讲究策略方法。投标方发现问题后,应在法定质疑期内,以书面形式向招标方或代理机构提出质疑,明确指出条款违背的法律法规依据,如《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》中关于禁止限定特定品牌、排斥潜在投标人的规定,并附上客观证据。若质疑未获合理答复,可向上级监管部门投诉,借助行政监督力量纠正违规条款。同时,投标方可联合其他受影响的潜在投标人共同发声,形成监督合力。从长远看,企业应建立招标文件审核机制,提前研判风险,行业协会也可搭建交流平台,共享排他性条款案例,提升全行业的风险防范能力。
唯有保持警惕、依法维权,才能遏制排他性条款的滥用,构建公开透明、公平有序的招投标市场生态。
招投标必备《tocheck单机版标书查重软件》-围串标风险点智能检测与识别,提供多维围串标风险评估模型。服务于招标代理企业、审计局、央企、智慧招采平台等超过1000家企业及普通用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