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小企业政策红利该怎么防止被滥用?

为缓解融资难、经营压力大等痛点,各地密集出台税收减免、资金补贴等中小企业扶持政策。然而,部分企业的虚假承诺钻营行为,正让政策红利偏离初衷,既挤占合规企业资源,更透支政策公信力。

虚假承诺的滥用多藏于资质申报环节。某制造业园区核查显示,三成申报小微企业研发补贴的企业,通过虚减营收、伪造研发台账蒙混过关;有的企业承诺吸纳残疾人就业,实则仅签订挂名合同。这些行为直接导致有限的补贴资金流向伪刚需,某省去年就有超千万专项资金因企业虚假承诺被追回,真正需要扶持的创新型小企业却错失机会。

滥用现象的滋生,源于承诺易、核查难的监管漏洞。政策落地时为提高效率采用先享后查模式,但后续核查多依赖企业自行报送材料,缺乏跨部门数据核验机制。加上部分基层监管人力不足,对研发投入、就业人数等核心指标的核实流于形式,让虚假承诺有了可乘之机。

更值得警惕的是,滥用行为会引发劣币驱逐良币效应。当合规企业耗费精力准备真实材料却竞争不过造假者时,诚信经营的积极性会受挫伤。某科技小企业负责人坦言,看到同行靠虚假承诺拿到补贴降低成本,自己也曾动过走捷径的念头。

守住政策红利的公平底线,需构建承诺-核查-惩戒闭环。依托大数据打通税务、社保、科技等部门数据壁垒实现动态核查,对虚假承诺企业列入黑名单,限制其后续政策享受资格。唯有让造假者付出代价,才能让政策红利真正流向需要的企业。

招投标必备《tocheck单机版标书查重软件》-围串标风险点智能检测与识别,提供多维围串标风险评估模型。服务于招标代理企业、审计局、央企、智慧招采平台等超过1000家企业及普通用户。


2025-10-31 11:18:42

相关文章

绝对公平幻觉招投标政策能否消灭关系户? 中小企业政策红利该怎么防止被滥用? 禁止歧视条款和保护本地企业,地方招投标执行难点 RCEP框架下东南亚国家招投标技术性壁垒破局之道 国企采购如何为国产创新产品开绿灯? 远程异地评标:如何瓦解专家熟人圈? 新质生产力招标:伪科技公司如何收割国资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