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评标系统是否制造新不公平?

招投标领域的AI化转型曾被寄予厚望,算法取代人工审核标书,既规避了人情干扰,又将评标周期从数周压缩至数日。但随着应用深化,算法黑箱引发的公平性质疑逐渐浮出水面,成为行业无法回避的新课题。

AI评标系统的核心优势在于数据处理能力,通过预设指标比对标书参数,快速筛选合格候选者。然而这种高效背后,藏着指标权重设定的隐性门槛。部分系统由招标方主导训练,将合作历史、地域关联等非核心要素暗植入算法,看似中立的评分模型,实则为特定投标方开辟了绿色通道。更隐蔽的是数据偏差问题,若训练数据集中充斥着传统评标中的偏好痕迹,算法会自然复刻甚至放大这种不公,让中小投标方陷入未投标先出局的困境。

算法的不可解释性加剧了信任危机。某工程招标中,一家技术标得分领先的企业意外落标,查询结果仅显示综合匹配度不足,既无具体扣分项目,也无法追溯算法判定逻辑。投标方面对冰冷的系统结论,连申诉都缺乏明确依据。这种决策无理由的现象,与传统评标中打分有说明、异议可复核的机制形成鲜明对比,公平性的兜底保障被削弱。

破解困局并非否定技术价值,而是要构建“算法透明化+人工复核”的双重防线。明确算法核心指标及权重并公开公示,建立第三方机构对模型的审计机制,同时保留人工对争议结果的复核权,才能让AI回归辅助工具的定位。毕竟招投标的公平,从来不在于效率的极致追求,而在于每个参与者都能获得被公正评判的机会,这一算法不应改变也不能改变。

招投标必备《tocheck单机版标书查重软件》-围串标风险点智能检测与识别,提供多维围串标风险评估模型。服务于招标代理企业、审计局、央企、智慧招采平台等超过1000家企业及普通用户。


2025-11-01 11:01:30

相关文章

AI评标系统是否制造新不公平? 远程评标普及的公正性阻碍 北上广VS成渝:招投标监管的严与松 招投标全国一盘棋如何破局地方保护? 13年账本大起底!全国招投标考古行动挖出哪些惊天秘账? 招投标黑暗森林法则谁先亮底牌谁先出局 AI评委上岗:智能评标系统如何看透你的标书套路?